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隱私權
Privacy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法律學院  法律研究所  
授課教師
林子儀 
課號
LAW5130 
課程識別碼
A21 U170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8,9(15:30~17:20) 
上課地點
霖研一1501 
備註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4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privacy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一、目 的
隱私向為人類生活中極為珍視的一項利益。近代有系統地研究及建構隱私權法制以保障個人隱私,迄今雖已逾一百餘年,但因社會的變遷及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有關隱私與隱私權的概念、理論基礎、保障範圍、如何保障等,向有爭議。近來因資訊科技日新月異的發展與普及利用,衍生了許多新的隱私權問題,如何面對解決,已成了憲政民主國家共同關切的議題。要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不僅關係個人隱私的未來,也影響科技的研究、發展與應用。而新興科技的普及利用,也影響或改變我們的隱私概念,以及如何維護個人隱私的法制建構。
本課程主要目的,即希望與關心個人隱私與隱私權者共同協力思考與討論如何面對當代隱私權問題的挑戰。

二、本學期研討重點
除了隱私與隱私權的一般導論介紹外,本學期課程將以分析討論新興科技的普及利用,如何影響與侵害傳統的個人隱私?現行有關保護個人隱私的相關法規是否尚能提供適當的保護?作為討論主軸,並選擇下列五個議題作為研討重點:
1. 公共隱私 (public privacy)
2. 隱私的自我管理
3. 巨量資料 (big data)、人工智慧的資料科學、個人資料保護與隱私權
4. 被遺忘的權利 (the right to be forgotten)
5. 監控 (surveillance) 與the scored society

三、課程大綱
請參見本課程於本校非同步課程管理系統之教學網頁各週之課程內容。 

課程目標
為求能對隱私與隱私權作根本的了解,本課程將試著探究隱私與隱私權所以存在的背景、原因、及基礎。同時,也將試著了解隱私與隱私權在我國社會的動態發展情形以及我國人民對之的認知與態度,期能發展出保障隱私權的立論基礎。
本課程除了以比較法的研究方法,經由對國外法制及最近發展的了解,檢討我國目前法制現狀外,(除了傳統的民事法、刑事法及行政法的相關規定外,個人資料保護法將是檢討的重心,)本課程將試著了解現代資訊科技發展及應用與生醫科技的研究與應用,以較寬廣的及較具時代性的視野,探討當代隱私權的議題,釐清我國現行有關隱私權法制的問題及缺失,並嚐試提出修正改革的建議。而在研究與解決個別具體問題時,本課程也將引導與鼓勵同學從哲學、歷史、文化、社會、政治經濟、與科技政策等不同面向,對相關的議題,作較深入的討論。 
課程要求
本課程將在學校所設之非同步課程管理系統 (ceiba) 設置網頁(非同步教學網頁),輔助教學,請經常利用。
課程的進行將以討論為主,講授為輔。選修同學應依本課程在非同步教學網頁提供的大綱內容,就每週課程進度所擬訂的討論議題及指定的閱讀資料,以及依課程進度所補充的資料,預作準備,以便能參與課堂上的討論。

推薦以下幾本書,請選擇參考研讀(依原作出版時日排序):
1. Ellen Alderman & Caroline Kennedy, The Right to Privacy, Vintage Books, 1997. (吳懿婷譯,《隱私的權利》,商周出版,2001年2月初版。)
2. David Rrin, The Transparent Society: Will Technology Force Us to Choose between Privacy and Freedom? Addison-Wesley, 1998.(蕭美惠譯,《透明社會—個人隱私v.s.資訊自由》,先覺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
3. Lawrence Lessig, 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 (劉靜怡譯,《網路自由與法律》,台北:商周出版,2002。) (Code and Other Laws of Cyberspace, Version 2.0, 2006.)
4.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 Princeton & Oxfor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9.(林俊宏譯,《大數據隱私篇─數位時代,「刪去」是必要的美德》,遠見天下文化出版,2015年7月23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5. Daniel J. Solove, The Future of Reputation: Gossip, Rumor, and Privacy on the Internet,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林錚顗譯,《隱私不保的年代 :網路的流言蜚語、人肉搜索、網路霸凌和私密窺探(2版)》,五南出版社,2015年5月25日。)
6. Jeff Jarvis, Public Parts: How Sharing in the Digital Age Improves the Way We Work and Live, Simon & Schuster, 2011. (許瑞宋譯,數位新分享時代:網路上的分享與交流如何改善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財信出版,2012年12月初版一刷。)
7. Viktor Mayer-Schönberger & Kenneth Cukier, Big Data: A Revolution That Will Transform How We Live, Work, and Think, Boston & New York: An Eamon Dolan Book/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 2013. (林俊宏譯,《大數據》,天下遠見出版,2013年5月30日第一版第一次印行。)
8. Rachel Botsman, Who Can You Trust? How Technology Brought Us Together and Why It Might Drive Us Apart,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2017.(林添貴譯,《信任革命:信任的轉移與科技所扮演的角色》,遠流出版社,2018年11月29日。)
9. 張陳弘、莊植寧,《新時代之個人資料保護法制:歐盟GDPR與臺灣個人資料保護法的比較說明》,新學林,2019年6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除上課前後半小時固定時間外,可另約時間。 
指定閱讀
擬選修本課程的同學,請自行研讀下列二本學位論文(備有電子檔,請見非同步教學網頁第一週課程大綱內容):
1. 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年7月。
2. 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參考書目
將配合課程進度,適時提供相關的參考資料,以增加相關議題討論的廣度與深度。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報告成績 
50% 
包括期末報告與參與期末報告討論的表現 
2. 
平時成績 
50% 
包括平時上課及課餘上網參與討論的表現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1. 課程簡介
2. 當前隱私權之問題與隱私權初探 
第2週
3/01  隱私權的內涵、類型 
第3週
3/08  續 隱私權的內涵、類型 
第4週
3/15  我國現行保障隱私權之法制與隱私權理論 
第5週
3/22  公共隱私public privacy 
第6週
3/29  續 公共隱私 
第7週
4/05  補假 
第8週
4/12  隱私的自我管理 
第9週
4/19  續 隱私的自我管理 
第10週
4/26  巨量資料 (big data) 與個人資料保護 
第11週
5/03  續 巨量資料 (big data) 與個人資料保護 
第12週
5/10  續 巨量資料 (big data) 與個人資料保護 
第13週
5/17  被遺忘的權利 
第14週
5/24  續 被遺忘的權利 
第15週
5/31  監控與the scored society 
第16週
6/07  續 監控與the scored society 
第17週
6/14  續 監控與the scored society
透明的社會